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青之炎 配樂



Time: 2003
Movie: 青之炎


口白文字:

我喜歡的東西,越野車
騎在越野車上看到的世界

媽媽煮的菜,遙香生氣的臉
大門差勁的畫,笈川的笑話
紀子的裸體素描,說夢話的狗

波本威士忌哈伯101

唱國語歌的王菲,席丹的控球
庫斯杜力夫的電影
湯姆威茲的歌聲

烤得焦焦的培根
沒有洞的甜甜圈
吃了不會頭痛的剉冰

海龜下蛋,不會吵人的蟬鳴
彩色的熊貓,無底洞的口袋

無痛的針頭

不能再用的牙刷刷毛
永遠不會變紅的綠燈





Pink Floyd - "The Post War Dream"


tell me true tell me why was Jesus crucified

is it for this that daddy died?

was it for you? was it me?

did i watch too much t.v.?

is that a hint of accusation in your eyes?

if it wasn't for the nips

being so good at building ships

the yards would still be open on the clyde

and it can't be much fun for them

beneath the rising sun

with all their kids committing suicide

what have we done maggie what have we done

what have we done to england

should we shout should we scream

"what happened to the post war dream?"

oh maggie maggie what have we done?


    有人聲的搖滾樂部分是 Pink Floyd 唱的 "The Post War Dream",鋼琴部分是"東儀秀樹"所創作的曲子。


    最喜歡的是口白的部分配上音樂的歌詞,不過口白跟歌詞的感動是要建立在看過電影的前提下,雖然這算是對沒看過電影的人放了顆地雷,但是我還是很想單獨挑這個場景出來說說。電影本身也有很多地方我很想講的,但是改天再說吧!


    視覺與聽覺的運用,要做到能夠相輔相成,各自大放異彩,又能夠互相加分的,我覺得很難。可以同時傳達影片的情感、文字、聲音的訊息,將這些都融合,並且賦予其意義,讓觀眾不論是專注在文字、影像或者聲音上,都能夠接收他所給予的message。

    在適時的地方引導觀眾到某些部分,這點我覺得做得很棒,情緒會在那一瞬間達到peak,這點可以請大家好好的感受一下。

    最後的鋼琴曲是由東儀秀樹所製作,他本身是日本的雅樂演奏家,維基百科上有他的簡介,在google上搜尋也有一些網友對他所做的介紹。我個人對他有一些音樂都蠻喜歡的,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搜尋看看喔。

    這部電影名為"青之炎",單純以電影名稱來看,就帶有色彩意識。在最後的鋼琴樂上,也是塗滿了藍色音符,憂鬱、壓抑是我對音樂的印象。靜靜流動的音樂,似乎帶有一種意識,將主角秀一的心路歷程再次演繹,說太多沒意義,還是單純地去享受他吧。


2 則留言:

wesley90320 提到...

暑假來看=w=

Unknown 提到...

我有DVD~~~
隨時恭候XD

張貼留言